氯化物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氯化物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信托违约高风险期47月远离银行股

发布时间:2021-02-22 15:48:25 阅读: 来源:氯化物厂家

中国信托违约高风险期4-7月 远离银行股

北京时间2月21日消息,中诚信托的兑付危机虽然最终以刚性兑付结束,但却暴露出信托业潜伏的巨大危机。美银美林(BofA Merrill Lynch)分析认为,信托违约的下一个高风险期在4-7月左右,第一例真正的违约可能发生在5月份。美银美林认为违约事件将引发投资者对风险认知的变化(就像贝尔斯登两只次贷基金违约之后),从而造成市场大跌,建议未来6个月对银行股保持谨慎态度。  美银美林策略师David Cui指出4-7月是下一个高风险期:  “我们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违约风险。随着中国政府继续啃一些硬骨头,包括解决杠杆过高的问题,我们预计未来违约风险将急剧上升。我们的分析显示4-7月左右是下一个高风险期,第一例真正的违约可能发生在5月份(中诚信托的农戈山铅锌矿信托计划)。”  对于即将到来的违约潮,其中一定有不少会通过展期以及来自地产政府和银行等各方救助的形式暂时化解,但美银美林认为这只是将违约时间推后:  “我们认为很多信托产品已经失去清偿能力,许多产品最终违约不过是时间问题。各种救助只是将必然要发生的事情推后。”信托产品按月到期金额  美银美林认为违约事件可能对股市造成巨大冲击:  “任何信托产品违约都可能造成市场对风险认知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非常迅速的(比如如果一只地方融资平台信托产品违约),或相对缓慢和渐进的(比如煤矿信托和房地产开发信托产品违约)。如果发生一场信用危机,我们预计金融、地产,以及能源和建筑材料等投资驱动板块将遭遇最大冲击。我们的银行分析师Winnie Wu建议未来6个月对中国银行股保持警惕。”  推荐阅读>>>一触即发——那些随时会引爆信托违约的火药桶们

万亿到期信托或被抢食 错配纠偏致信托困局  日前,中信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估算2014年将有7966只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合计9071亿元,考虑利息支付的因素,本息合计1万亿元。  东亚信托公司一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不光是今年,2015年也是信托业的集中兑付期,兑付量超过万亿元。”  这部分资金是否会顺利回流信托市场,成为信托业站上10万亿大关后,能否进入平稳上升期的关键。  由于“刚性兑付”松动,情况显然并不乐观。2013年末以来,包括吉林信托、中诚信托等多款信托产品出现兑付危机,投资人对于信托行业未来兑付安全的担忧;来自监管层和信托公司内部,改变“刚性兑付”的冲动也日益增强,更加剧了市场的这一情绪。  在多种资本因素影响下,整个市场的机会和风险正在重新分配。“无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已非信托专利。  其中,包括IPO开闸打新产品收益率高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货币型基金收益率逐渐逼近信托水平;创投重开退出渠道,高收益神话再迎二春等。由资本市场环境转变引发的资金转移阵地,已有箭在弦上之势。  万亿到期:信托拐点临顶  2014年信托业到期兑付风险有多大?  按照中信证券研究部亿份统计数据,在过万亿元的兑付资产中,房地产、平台信托到期规模预计分别为2479亿元和2251亿元;工商企业类信托2110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8款矿业集合信托将在2014年至2018年到期兑付,涉及金额至少211亿元。  “伴随着信托集中兑付期的到来,加上监管的态度正在出现转变,后期信托产品兑付危机可能出现一个小高潮。”这是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一位分析人士的说法。  根据其逻辑,未来部分投资者所持信托产品到期兑付之后,即使选择继续投资信托市场,风险梯队也已经出现重新洗牌,类似艺术品信托、矿产资源类信托很难重复2011年-2012年度的火爆,同时,市场对于房地产及产业链条的其它信托产品,风险预期也将有所增强。  当然,不排除更多的资金可能会在到期兑付的时点选择离开信托市场,资本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分配格局正在转移。  来自房地产、煤炭、建材等行业信托的兑付危机,正在撼动近年来信托业几何式增长的基石。  这是说的信托业几何式增长的基石为“刚性兑付”,日前,方正东亚信托一位高管受访时坦言,“刚性兑付”对信托行业近期的发展而言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旦刚性兑付被打破,旧的信托成长逻辑或被颠覆。  “不论是前期项目的兑付,还是新业务的开拓,2014年信托公司都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上述信托高管指出。  这里说的压力来源,正是“刚性兑付”的潜规则正在出现松动。日前,来自于中诚信托旗下规模达30亿元的矿产信托“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该产品出现兑付危机,被认为,有可能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单。  国泰君安相关人士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仅房地产、煤炭和建仓三个行业出现兑付危机次数达到13次,这一系列时间多数最终由“借新偿旧”的模式解决,这显然并非化解信托风险的“良药”。  “高收益伴随的必然是高风险,信托产品不全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即便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也可能发生违约。”上述高管指出。  也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市场对于信托风险的预期日益增强,恰逢2014年作为信托到期兑付的大年,这一年信托公司的发展压力从而骤增。  资本重配:现金流向调查  另一方面来看,“无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收益,俨然已非信托专利。  仅以互联网金融带动的货币型基金为例,春节前后,年化收益率达到7%左右,已经逼近信托产品的收益率。  “前者反映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后者反映贷款利率的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推进,金融机构从中可获得的价差自然会日益减小。”2月20日,上述海通证券研究人士受访时指出。  这成为万亿元资金的一个去向,相比而言,包括微信“理财通”、阿里“余额宝”等各类对接货币基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均通过金融创新实现T+0,相比拥有固定投资周期的信托产品,流动性的优势凸显,加上相关电商和基金公司通过变相让利推高收益,甚至有超过信托的理财产品出炉,对信托的分流作用可能日益显著。  信托业也在试图改变流动性不足带来的颓势。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监管层一直有意通过搭建信托业份额转让和交易系统,且统一的份额登记制度建设已经破题。  不过,这显然是一把“双刃剑”。北京一家中等规模的第三方销售机构客户经理受访时担心,面对投资“隐私”将被曝光,其面对“高端客户”中的隐形富豪,是否还会继续选择回归信托市场,从而也变得扑朔迷离。  由于目标客户群体不同,且信托市场的收益率优势将常态存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可能有限。  另一个资金流向为回流PE市场,根据普华永道人士提供的一份数据,由于此前IPO出现堰塞湖,PE退出受阻,到2013年上半年,PE市场的交易资金规模和交易数量均回落到2009年初的水平。而信托成为PE资金转移的重要方向。  不过上述人士预测,在IPO开闸,以及新三板扩容的推动下,pre-IPO投资将大概率的重新焕发生机。除此之外,在IPO堰塞湖的“倒逼”下,国内并购基金市场盈利模式逐渐成熟,也为资金流入带来了新的可能。  2月20日,宏源证券私募股权投资部总经理洪涛受访时,援引海外市场统计数据,VC投资的年化收益约为25%-28%,并购基金年化收益28%-32%,pre-IPO基金年化收益较低,也达到12%以上。  按照洪涛的说法,受到监管规则约束,目前券商在参与并购时多通过过桥融资票据提供资金,未来随着《证券法》修改,券商“过桥贷款”业务如果开闸,将带来更广的投资渠道。相比而言,如果在这一领域金融产品增加,面对同样的目标客户,显然收益预期将超过信托市场。  除此之外,证券市场机会催生资金回流股市,这或成为万亿信托资金到期兑付后的去向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第三方销售人士,近期部分客户认购证券类业务的意愿在增强,其中主要有三个逻辑:一是节后A股市场转暖,资金借道阳光私募回流股市;二是IPO开闸之后,打新带动的相关产品热度增加;三是量化投资工具日益成熟,部分资金进入量化基金市场。  其中一个佐证是,年后发行的最大信托“象泰一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规模为50亿元,即是一款证券投资类产品。  同一天,包括上海重阳投资、深圳盈信瑞峰等知名私募人士受访时也证实,开始在量化基金市场发力,或意味着这一机会已经步入不少机构投资人视野。  目前上述资金流向的额度尚难预估,不过面对信托兑付后现金入账的“金主”们,各类机构的抢筹大戏已经开幕在即。  错配纠偏或致信托困局  这还仅仅是资本市场转变带来的信托资金流出可能。  2012年下半年,监管政策放松以后,券商资管,期货公司,基金子公司,保险子公司,甚至是银行也开始从事资产管理业务。以上种种都在抢食信托的客户以及资金。  从目前的格局来看,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等机构抢占与银行合作的通道业,信托传统的自主管理业务受影响有限。不过进入2014年,在完成平台、风控体系和人员配置之后,前者渗入类集合信托业务的冲动日益增大。  春节之前,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受访时曾介绍,该公司做的业务绝大部分为自主管理业务。这种业务脉络,也显示出上述机构介入信托领地的变化趋向。  此外,2月20日,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托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也坦言,银行的资管计划放开以后,会对信托业务本源产生一定冲击,目前信托的保护伞,无疑是银行资管放开仍有额度限制。  尽管对于信托兑付风险的言论甚嚣尘上,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信托业总体风险有限。前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不能把一些事情的影响过于放大,类似中诚信托事件,是因为项目本身有瑕疵,是操作环节问题,而不是业务本身的问题,不能因为这个反推地方融资平台不行,信托业务不行。  尽管如此,资金非理性流向仍是A股市场的一个主要特点,屡屡发生的兑付危机,给投资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因此,一旦“刚性兑付”出现实质性的破题征兆,资金逃离从而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对于信托而言,由于与所投资产的投资周期往往存在错配,往往通过借旧还新支撑财务安全。这也使得该行业的规模一旦进入下行通道,暗藏的隐性风险也难以估量。  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信托公司经营动向来看,湖南信托、中航信托、新华信托和华融国际信托等,均通过大规模发行资金池产品,或旨在缓解就项目到期压力。不过以湖南信托为例,所发项目的收益优势相比货币型基金并不显著,带动的规模效应也十分有限。  上述信托公司高管也坦言,无论从信托公司还是从信托行业出发,消除“刚性兑付”的束缚都并非易事。看似简单的一个潜规则,倘若打破,显然关乎信托业系统安全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如果将2014年称为转型年,如何重新寻找增长逻辑,显然成为信托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21世纪经济报道)

近万亿集合信托产品今年到期 兑付面临较大压力   据中国证券报,2014年将有近万亿的集合信托计划集中到期。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信托刚性兑付事件有所增多,但整体看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产品组的统计,预计今年将有7966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合计9071亿元。结合利息支付等因素,今年信托需兑付的本息将近1万亿元。该机构还预计,2015年集合信托到期压力依旧不小。  资料显示,2011年三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集合信托平均季度成立规模为2602亿元,而集合信托计划的平均期限为2年左右。这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发行的大部分产品将在今年到期。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新增集合信托计划规模为13044亿元,平均每季度成立规模为3261亿元,这一数据是2011年三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每季度平均成立规模的125%。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产品组认为,由于集合信托最低法定期限为1年,因此这部分信托产品亦将在明年陆续进入兑付倒计时。  该机构预计,在今年到期的集合信托计划中,房地产、平台信托到期规模预计分别为2479亿元和2251亿元,分别占今年到期的集合信托总规模比例为27.34%和24.82%。此外,预计还将有2110亿元投向工商企业的信托产品到期,占比为23.27%。  近期发生的多起信托兑付危机事件,让人们不免对这近万亿信托产品集中到期有些担忧。  但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表示,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信托项目风险事件有十多起,问题项目的总金额也有所上升,但是相对于巨大的总规模而言,不良率仍是非常低的。况且问题资产不等于损失资产,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的问题信托项目最终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几乎没有发生实际损失,也没有出现具体信托公司因个别信托项目风险事件而陷入经营困境的情况。  此外,由于监管部门长期以来对信托业实行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和净资本约束制度,信托行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计提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已达90.60亿元;全行业净资产高达2555.18亿元。(财经网)

尚福林:银行业局部个体风险上升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样,中国银行业在去年究竟发展得如何?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银行业改革》的文章中指出,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可控,但个体风险、局部风险和区域风险却有所上升。  金融竞争更加激烈,是尚福林认为风险增加的首要因素。他表示,这会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外需不足和内需短期不振的双重压力下,产能过剩矛盾和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也让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压力陡然上升。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将给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银行业要克服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尚福林指出。  尚福林还指出,要规范发展理财融资,不断探索理财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和新模式。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同时,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建立与资产负债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偏好状况匹配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  在该文章中,尚福林还再度提及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银行”,将此作为今年银监会的工作重点,并表示首批试点3到5家,成熟一家批设一家。此前有媒体报道,首批民营银行或将在全国“两会”前后落地。目前呼声最高的是浙江、天津、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的民营企业,而阿里巴巴、苏宁云商、腾讯等金融巨头也成为此次审批焦点。(北京晨报)

北京广告衫图片

北京定制棉袄厂家

河北冲锋衣费用